【報新聞/曾沛騰/新竹報導】素有工研院奧斯卡獎美稱的工研菁英獎,今(21)日公佈年度五項金牌創新技術,以二項豐碩的產業化成果加上三項「全球首創」的創新技術,展現工研院以價值創新,為產業先行,布局臺灣下世代產業發展的研發實力。
本次五項獲獎技術涵蓋生醫、AI、5G等重要應用領域,首先,獲「產業化貢獻金獎」肯定的兩項技術,分別是:「創新眼科CRDMO產業化服務平台」,扮演「產品加速器」的價值與角色,協助業者提高臺灣創新眼科藥物價值與國際競爭力;「AI晶片國產自主,由核心價值啟動應用生態」,協助超過10家晶圓代工、IC設計等業者建立國產自主的AI人工智慧設計能力,助力產業迎戰5G時代新商機。「傑出研究獎」金獎則有三項技術:全球首創的「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眼藥水」透過「滴劑式」藥物治療,能取代現行「眼內注射」的治療方式,可望提升臺灣眼科藥物的自主開發技術量能與市場產值;「眼底影像人工智慧判讀技術」不僅可偵測出糖尿病眼底病變,還有心血管疾病AI風險預測模型,可完善糖尿病患全面性照護;「新世代毫米波PI/液晶高分子軟性電路板材料技術開發」是全球首創將含氮的可溶性元素導入液晶高分子(LCP)材料中,取代傳統PI膜材,將助攻臺灣5G關鍵技術發展。
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,今年是工研院50週年,過去臺灣產業經濟轉型的每個轉捩點,工研院都扮演關鍵角色。展望下個50年如何持續成長轉變,在經營策略上,工研院將透過「企業管理」、「數位轉型」、「國際鏈結」三個方向,幫助組織文化轉型,孕育企業DNA,創造新價值。在研發策略上,工研院秉持「研發以市場為導向」的思維,重新思考問題,進而找到新的解決方法與商機,幫助產業從技術創新邁向價值創新,像是本次獲得工研菁英獎的五大金獎,就是秉持創新思維,成功為產業解決痛點,開拓新市場。
榮獲產業化貢獻獎金牌獎的二項技術:
一,「創新眼科CRDMO產業化服務平台」,是臺廠眼藥開發的「產品加速器」
根據日商環球訊息(GII)調查,2020年全球眼科藥物市場規模367億美元,預期2028年將成長至704.9億美元,年複合增長率達8.5%。不僅全球競爭者少,且開發期程短,臨床試驗最快僅需五年,是適合臺廠「彎道超車」的利基市場。工研院打造「眼藥技術平台」有兩大特色:第一,一次鎖定6種眼科疾病及其對應的部位,包含青光眼、葡萄膜炎、視網膜病變、乾眼症、脈絡膜及角膜血管新生等,都能協助業者研發眼藥。第二,輔導廠商的範圍完整涵蓋所有製程,從藥物合成、配方設計、藥效、藥動、毒理、藥物試製、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(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,GMP)生產與法規文件撰寫等,均可提供業者客製化研發眼科新型分子藥物、新劑型藥物及含藥複合醫材。目前工研院與超過10家的生技與醫材業者展開密切合作,扮演「產品加速器」的角色,期加快廠商藥物開發與上市速度,提高臺灣創新眼科藥物價值與國際競爭力。
二,「AI晶片國產自主,由核心價值啟動應用生態」 開創國內晶片自主研發力
搶攻人工智慧新商機,AI晶片扮演核心的角色,為突破國際大廠掌握AI晶片設計的關鍵,工研院鎖定近期正夯的AI產業,發展關鍵IP晶片矽智財(AI Silicon IP),並以「AI晶片國產自主,由核心價值啟動應用生態」的策略落實於國內產業,並因應客製化需求,協助業者導入後提升系統化與效能。
此關鍵IP具有三大特色:一、提供晶片設計業者關鍵IP:協助業者開發AI系統晶片並建立自主設計能力,導入矽智財IP、筆電與桌上型電腦攝影機鏡頭等產品。二、建立創新商業模式:以技轉或提供記憶體高速存取架構及製程服務給相關廠商,進行3D堆疊整合記憶體與邏輯晶片,較傳統架構頻寬提升10倍以上,資料移動能耗降低至少1/10。三、與國際電子設計自動化(EDA)建立一條龍設計方案:與國際EDA大廠開發後摩爾時代AI產品設計環境,提供AI晶片、IP及應用系統參考設計,與EDA廠軟硬搭配共同建立一條龍整合設計平台。目前已與AITA聯盟逾150家國內外業者,建立AI晶片系統生態系,並導入逾10家包括晶圓代工、IC設計等業者,協助業者從硬體核心、演算法與智慧應用層面切入,建立自主開發與量產能力;更與國際大廠成立實驗室,提供全流程設計服務,為雙方歷年最大規模合作案。
榮獲傑出研究獎金牌的三項技術成果:
一,「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眼藥水」,眼底疾病治療免打針
濕式黃斑部病變是長者的常見疾病,由於3C產品普及,年輕患者也逐漸增加,傳統治療需要患者每1~2個月跑醫院一趟,由醫師進行「眼內注射」來治療,此治療方式有出血、感染,還有眼壓上升等風險。工研院開發出治療濕式黃斑部眼藥水,最大特色就是「滴眼藥水就可治療、不必上醫院打針」,運用「配位超分子複合載體技術」,讓眼藥水的藥效可以穿透眼睛層層的結構,抵達眼球底部進行治療。經前臨床多重疾病模式驗證,這款眼藥水與現行眼內注射的療效相當;若成功上市,有機會取代現行「眼睛打針」的治療方式,目前已取得臺灣、日本、中國、歐盟五國的國家專利,並已完成技術移轉,進入二期人體臨床試驗。
二,「眼底影像人工智慧判讀技術」,AI一秒挑出病眼
根據健保數據統計,臺灣約有220多萬的糖尿病患者,10年內30%會發生視網膜病變,工研院「眼底影像人工智慧判讀技術」可輔助非眼科醫師診斷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與黃斑部病變,可提高病患早期發現之比率。此技術具備「三高」特色:一、高專業性,集結50多位眼科專科醫師、標記超過十萬張眼底影像,訓練AI眼底判讀模型。二、高獨特性,國際上可唯一同時偵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、糖尿病黃斑部水腫,並可自動清楚標示病徵、組織結構位置及病期之技術,有效輔助醫師解釋病情的嚴重程度。三、高完整性,不僅可偵測糖尿病眼底病變,更延伸可判讀一般民眾的血管變化、視網膜、視神經等14種眼底異常(如青光眼等),並可建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AI風險預測模型,可提高5%~10%預測準確度,完善糖尿病患全面性照護。系統可部署於雲端與邊緣運算裝置,易於導入既有醫療照護體系,並且擴展至健康照護體系如健檢中心、視光中心,以科技守護民眾視力健康,創造眼底醫材全新藍海市場商機。
三,「新世代毫米波PI/液晶高分子軟性電路板材料技術開發」,助攻臺灣在5G關鍵技術上的突破
隨著5G逐漸普及,印刷電路板(PCB)下游終端產品,包括智慧手機、平板電腦、PC及可穿戴設備高階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大幅成長,然而傳統4G使用的聚醯亞胺(PI)膜的天線軟板材料,因無法適應5G的高頻高速要求,已無法滿足產業需求。有鑑於在未來高頻高速傳輸需求下,液晶高分子(Liquid Crystal Polymer,LCP)膜材將取代傳統PI膜材,成為高頻通訊時代的優勢產品,工研院長期致力於關鍵材料開發,全球首創將含氮的可溶性元素導入液晶高分子(LCP)材料中,成功將液晶高分子與傳統4G製膜材料混合使用,具備二項特點:一、解決了傳統PI軟板基材因介電高,易吸濕,且在高頻/高速傳輸下易造成訊號損失的缺點;二、滿足5G高頻高速需求。「新世代毫米波PI/液晶高分子軟性電路板材料技術」是超越 MPI、LCP 的新一代材料,是臺灣在發展5G關鍵技術上的一大突破,目前已發表全球獨創專利。